独家 | 陈春花:如何有效地激活组织,保持团队的持续创造力?
商业决策者的十万个怎么办。
在时代与环境的不断变化下,很多企业在市场之浪高涨时迅速崛起,却又如空中的泡沫般在市场之浪跌落时瞬间消逝在大众的视野中,它们虽然有过短暂却万众瞩目的辉煌,但未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。它们之所以不能以稳健发展的姿态成为真正的市场弄潮儿,正是因为它们缺失企业发展的核心,没有凝聚一支富有创造力的团队。那么怎样才能让组织保持创造力呢?
4月22日的“今今乐道读书课堂”,我们邀请到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、前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春花老师,为我们讲述《如何激活组织》。
阅读全文约需20分钟,您可以选择花42分钟看完整版视频,但您能增长1000个小时创业经验值。
整理丨魏雅媚
来源丨盒饭财经(ID:daxiongfan)
点击观看完整视频☟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398mylzwc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我们特邀陈老师做客“今今乐道读书课堂”,陈老师一直在研究互联时代的组织管理新范式。她曾出版过一本书,叫做《激活个体》,按照我们的理解,这是告诉个体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“抬头”。最近,她又出版了一本新书,叫做《激活组织》,讲的是组织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会“低头”,驾驭不确定性。
以下是《如何激活组织》演讲的核心要点:
驾驭不确定性是组织管理的
核心挑战
我在2015年的时候,给自己提出一个话题,就是怎么能够让组织最有创造力。后来我不断研究发现,如果想让一个组织有创造力的核心,就是必须激活个体。在那个过程当中,就不断去寻找,怎么让个体激活起来,才有了2015年的11月份《激活个体》的上市。
但是等《激活个体》这样一个组织安排做完之后,我发现还有两个问题持续需要面对,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面对不确定性?因为不确定性反而成为了这个环境主要特征。
如果你想面对不确定性,就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,就是我们怎么保证组织拥有最有创造力的人,因为只有创造力才可以让你去面对不确定性。所以在2015年《激活个体》上市之后,我给自己又抛下一个要研究的话题,就是怎么让一个组织持续拥有创造力的人才,你只有持续拥有创造力人才,才有机会面对这个不确定性。
这样我就给自己这个任务,继续往下做研究。而今天,就是跟各位分享这个部分,我所想到的,和我所感觉到的这个部分。
如果我们要真正让整个组织面对不确定性,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是,我们整个组织管理,实际上是遇到了一个巨大的挑战,这个挑战不是说你的商业模式够不够好,也不是说今天这个市场有没有机会,可能也不仅仅是怎么激活个体的问题,而是遇到了真正要面对的另外一个挑战,这个挑战我们称之为“驾驭不确定性”。
组织成员拥有持续创造力
是根本解决之道
如果你想驾驭这个不确定性,其实解决之道也是很明确的,我自己不断研究不断调查,不断跟很多优秀的企业去做交流的时候,发现想驾驭不确定性的核心是你的组织成员拥有持续创造力,这样一种状态。
所以我们往往看到那些能够在变化中寻求机会的这些企业,无论是从它的领导者还是从它的整个团队,你都可以看得到,它创造性的这种能力超乎你的想象,你会发现它对这种变化反而是持非常欢迎的态度,而且热烈拥抱,因为每一次变化对它来说都是一次培训的机会。
这样的状态使得我不断研究,如果我想让组织成员持续拥有创造力,这个组织要变成什么样的组织?这个话题从这个角度引申出来。
组织环境成为影响组织绩效的
关键要素
我个人做组织研究的时间非常长,算到今天大概超过20年,在20年的组织管理、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和研究当中,我一直知道组织管理有几个最基本的命题:第一个命题个人跟目标是什么关系;第二个命题个人跟组织是什么关系;第三个命题组织跟环境是什么关系;第四个命题组织跟变化是什么关系。一直以来只要谈组织管理,就一定会回到这四个问题。
可是我们在今天谈组织管理的时候,有一个东西变了,就是影响组织的绩效因素从内部转移到外部。以前谈整个组织绩效的时候影响因素完全是要考虑内部,比如说个人的胜任能力,比如说整个公司对于目标阐述的能力,比如说公司内部,能不能把权利、责任和利益分配得很好?以前我们在谈组织管理的时候遇到挑战是责权利对等做不做得到,可是今天你会发现把责权利对等都做好,人和目标之间匹配得很好,可你还是被干掉了。原因是什么?环境变了。然后你从不知道的对手突然出来了,不用你的逻辑就把你消灭掉了。
我们从互联技术出现之后,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因素移到了外边,不在组织内部。很多人跟我讲,陈老师我现在的组织管理其实比以前好很多了,为什么我在市场竞争当中看不到我的竞争力?我就告诉他,因为你整天待在公司里。所以我今天对管理者很重要的要求不是在于其它的东西,我给你最简单的要求就是你离开公司去外面花的时间有多少?如果你离开公司去外面花的时间比较多,我可能对你的担心比较少,如果你留在公司里的时间比较多,我的担心就比较多。
这使得在今天我们研究整个组织如何驾驭不确定性的时候,我们肯定要研究一个最根本的东西,我们称之为“组织环境的特征”。
组织环境新特征
环境的特征到底是什么?我从五个角度谈这个特征。
第一个我想告诉各位,在今天机会来源于变化,机会不再来源于投入。如果你去投入,资源的投入或者是你个人的努力,你就认为会有机会。有些人跟我讲我比任何人都努力,我可能还不能先接受这个观点,你得先比任何人变得更多,我先接受这个观点,这是我们外部第一个很重要的特点。
第二个特点就是真正的变化是生活方式改变。很多人讲要不要互联网,要不要互联网思维,互联网思维这个概念成不成立?我一直不跟他讨论这个概念,但有一点是成立的,生活方式变了,这个你一定要接受。
第三个是我们基本上在了解市场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渠道,所以你必须知道渠道是变的。
第四个是我们今天没有对手。因为所有的地方都有跨界,你并不知道对手是谁。
最后一个其实也是我们特别要关注的一个部分,就是共享。
重构认知
我谈这五个,其实只是告诉各位,环境真的在改变,而且这些改变让我们之前所有的经验都没有用。那么,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?
我们以前对组织的要求是面向绩效,我们只要做组织管理,核心就是解决绩效的问题。可是我自己做组织管理研究我不敢只说这一句话,有绩效的同时必须有面向未来的能力,这是对组织管理跟以往的要求不太一样。
我们以往要求绩效完成,是非常合适的,但今天要求组织有一定的开放度,这个开放度就是你要面向未来。面向未来的时候可能对组织有一个根本的要求,你不能够只传承经验,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认真对待,也许那里面就有不同的东西出现。
获取持续增长的管理秘籍
在今天,对组织的要求其实是完全改变了,因为要重新打造一个拥有面向未来的能力的组织。一直以来,我自己的研究逻辑都是优秀企业的成长,这是我自己的方法,有些人是研究失败的,我基本上研究成功的。我会看哪些企业不受环境影响,后来我发现一直都有,这些不受环境影响的公司,有四件事情做得非常好。
一个是有非常好的组织思维习惯,这个是非常关键的。举例子来讲,我早上还在上课,上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一些建议的时候,有人说这不可能,你习惯说不可能,这也是思维惯性。有些人就是习惯性说,这个可以试试,其实这也是他的思维惯性。我们在这个地方告诉你说,我们在组织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惯性,你是一个增长型的思维惯性,还是非增长型。增长型和非增长型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?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KPI,如果你仅仅完成KPI,就是非增长型的思维逻辑,如果不局限于KPI,而且常常用超越于KPI的方式去做工作,我们称之为增长型的思维方式。
另外是一定会有驱动变革的文化,自己变自己,绝对是一个危机意识最强的公司。我现在最怕年轻人去休禅,有一个刚上来读我硕士的学生,跟我说:“陈老师你所有的书我最喜欢的就是随笔当中放空的文字。”,他刚来读硕士,然后说一个假期去寺庙收获非常大,写了长长的东西给我,我说:“你什么都没有呢你放什么东西?”,他说:“你为什么会这样说?”,我说:“第一你没回报父母,第二你花的所有钱是你父母的钱,没做过任何回报就告诉他你放空了,放下了,你决定走自己的路,这是非常可怕的事。”。我现在怕两种情况,一种情况是什么都没有就放,这个是比较怕的,另外一个是有了之后不放,这也是比较怕的。自驱动变革应该是不断超越自己,不断放掉自己。
第三个是必须符合规律。有些词我不太喜欢用,比如说大家喜欢讲跨越,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一点点难度的。你用超越这个词也许我接受,跨越这个词我比较少去用。我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基本规律。
最后一个,就是企业家要有管理的能力。我用两个公司说我刚才说的例子,华为是大家讨论比较多的公司,我本来是想不选,后来想想不能免俗,还是要选它。
能打败华为的永远是华为自己
看过我《激励组织》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30年研究计划,只研究五家公司,第二个10年已经过去了,现在是第三个10年。在第一个10年当中这五家公司走得都非常漂亮,原因就是他们在追求规模的时候做得都非常好。第二个10年的时候这五家公司都遇到一个难题--创新,都遇到了。这五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找我,说“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,陈老师,如果从你角度看你的意见是什么?”。我告诉他,在第二个10年当中有三件事情你没有做到,所以你现在就相对比较困难,现在看你在第三个10年愿不愿意做了,哪三件事情?就是华为做的三件事情。
第一个事情就是真正的自我批判。我选的五家公司还是比较准,20年前选的,它们现在活得还很好,说明选的不错,这个过程我们是很认真筛选的。但是这个筛选过程当中,你就会发现为什么第二个10年当中遇到一个挑战,这个挑战是什么?华为为什么第二个10年增长非常强劲?其中自我批判非常关键。
第二个,你能不能面向未来,而不是只看过去。所谓面向未来就是把你所有熟悉的商业模型都要跟未来做商业调整。
第三个,也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你的危机意识够不够。我们可以告诉各位,这三句话在华为这个地方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公司的习惯,但是我们很多企业当中这只是理念,这就是两者的区别。我认为理念上的调整是不难的,所以我跟很多人讲,如果你的理念不转化为行动,其实只是个理念。我在公司内部跟大家讲我们转型一定不能只是理念而是要变成行动,最重要的考验是什么?革自己的命,就是真行动,革别人的命不算数。所以这就是你看到为什么它们能够持续成长。
亚马逊的新零售
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亚马逊,这家公司非常非常热,当我们还在谈新零售是什么的时候它已经变成现实了。它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很明确很清晰的指引,就是怎么能够回到消费者真正的需求当中。一个人买货的时候他到底想什么?它从这个角度不断想。
我用两个企业做小小的案例,告诉各位这些企业不受环境的影响,因为这四件事情都做得到,每一件事情应该怎么做,内在内容是什么,我在书里做了详细解释,在这里不介绍。
组织功能从管控到赋能
如果我们的环境是这样,外部的环境已经变成是一个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因素,而这个环境又变成是不确定的,我们又必须想办法驾驭这个不确定性,所以组织就有一个巨大的改变,就是你的功能要变化,要从管控到赋能,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改变。
你知道为什么今天可以不讨论管控?是因为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数字化、信息化跟公开化。如果整个系统可以用技术做支撑,所有信息都可以对称公开,组织真正要做的事情是让组织每一个成员具有创造力,所以一定要赋能,这是为什么整个组织都调整,这个调整对所有组织的人挑战非常大,从管变成做教练,变成帮员工成长。
三个根本性改变
我们看三个根本性改变出现了,我自己做研究的时候我觉得这些改变对我的挑战很大。
整个管理一百年来都是用分工支撑效率,这是理论上的,而今天实际运行是效率必须来源于协同,这是对整个管理理论上的巨大挑战。
第二个改变是什么?就是我们到底是做绩效考核,还是做价值创造?今天核心的价值创造,已经不再是我们讲的考核绩效,如果你考核绩效会发现人的创造是要被禁锢掉的。我们的工作习惯就是,你的指引是什么就做什么,你考核什么做什么。而如果用很严的绩效考核,创造力就会被扼杀掉。所以一定有一个很大的组织改变,这个改变就是,从考核绩效转向激励价值创造,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改变。这个改变其实在组织理论当中也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。
接着下来最后一个要回答的就是今天的文化内涵到底是做什么。我们以前在谈文化的时候,比较在意的是内部价值观的趋同,而且在今天巨变的环境下价值观趋同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更短,为什么你可以授权和赋能?原因就是你是价值观相同的人,所以不用担心这件事情。价值观相同必须通过一个文化做联系,这个文化到底应该怎么做?我们在组织管理里面就变成了比较大的挑战。我们在谈今天的组织管理实际上有三个根本性改变,意义上来讲是交给我们管理学者要回答的问题,而在实践当中很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做了,是怎么做的?
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
你会看到,效率来源于协同而非分工的时候,更强调组织内部的连接而不是分工,更强调组织网络有相对弹性,而且是共生的。跟我们讲组织概念的很多内容不一样,组织概念讲分工要明确,权责要明确,这里面其实都调整了。
激活创造而非考核绩效
从激励创造而非考核绩效这个角度来讲,你会发现对很多人的评价和要求都变了,包括我们看到华为的说法,包括看到海尔的说法,为什么这些都改变了?这是很奇特的地方。我一直觉得我们的实践做得非常棒,的的确确已经表现出来了。
新文化
我们在新文化的部分,最重要的是做什么?不是做我们讲的绩效驱动,反而是用价值观做驱动。所思考的完全是真正普世的思维方式,而不是只有我们讲的组织特色或者是我们的中国特色。他们会非常清晰知道理念和习惯应该怎么做调整。
组织的有效性
看这个组织有没有效由四件事情决定。
组织第一个最有意思的地方,有一个很大的力量是,它是开放的,因为是开放的,所以它可以想尽办法从外部整合资源进来。我自己上组织管理课程的第一堂课,我教他们一个观点,你如果是一个个体坚决不要跟组织对着干,因为你干不过,为什么?因为组织是开放的,可以整合无数的资源,你不是觉得你很厉害吗?完全可以找个比你更厉害的人来,你不是觉得这件事情做不成吗?它可以找一堆的资源一定能做成,这是组织的开放式,比个体开放式大很多。
第二个,我们为什么觉得组织可以有效?因为组织有一种能力,我们称之为组织资本。组织资本基本上由三个部分构成,一个是人力资本;然后具备一个很有特点的资本,我们称之为知识资本;还有一个更特殊的叫做结构性资本。个人能够储备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,但一个组织储备的就非常厉害,所以组织的知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。
第三个,组织有什么东西?有一批有能力的员工,就是一批,个体只是一个人,但是组织有一批。
最后一个就是组织还有一个厉害的地方,就是能够集合利益相关者,用一个利益价值设计让很多人组合到这个地方。有时候我们常常理解不透房子价格为什么下不来?因为那是一个最大利益相关者的平台,已经组建好了,所以很难。
激活组织的七项工作
我们做一个激活组织的动作实际上改了七个东西,结构、文化、激励、工作习惯、绩效检验、价值共同体、领导者角色。
第一个结构,必须把内部的平衡打掉。别人问我说怎么让组织激活?方法很简单,你是什么结构就拆掉,你不拆的话就没有办法去做激活。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激活,但是不太敢拆结构,因为你们一定很清楚只要拆结构就会带来混乱。但是企业转型的核心就是管理冲突,你没有能力管理冲突就没办法做管理,很多人做不了激活的原因就是管不了冲突,然后我们就尽可能不让他冲突,你不让他冲突其实没办法激活,我们谈的激活动作是把内部结构打掉,我们叫打破内部平衡。
第二个工作是,一定要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,这种真正的信任对于员工来讲实际上非常关键。我讲一个我跟任正非的对话,其中一个让我感慨特别深的事情,我问他:“你的员工在华为应该会有一个感恩的心”,他马上非常认真纠正:“我们公司不准许有感恩,如果有感恩一定是我给东西给多了。”,我听完之后很震惊。我马上问旁边的人,“你在公司十几年了,你对公司没有感恩有什么?”,他说:“陈老师,我们对公司只有责任,没有感恩,我跟公司之间的关系就是责任的关系。”。这当时给我非常大的触动,但这恰恰是对的。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真正的信任,这种信任是基于责任和契约,这样的信任彼此之间建立的付出才是有效的。
第三个,要建立激励,一定要激励价值。我们是不是要把组织的很多东西调整?我们今天在管理当中面临的挑战比以往多得多,因为确实很多东西很难做,你可能想尽办法要让很多人跟这个事业相关,不能单单几个人,要更多人跟事业相关才可以,一定要平衡家庭跟工作的关系,以前没有平衡现在一定要平衡。接下来你会发现,怎么让员工感觉工作是幸福的?这些其实都是激励的调整。
再往下我们要做什么?其实就是真正做授权,而且这种授权,要使得我们整个组织力量真正发挥起来。我们如果不做授权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办法把创造力激发出来,做授权的时候内部能不能让员工更积极?能不能组成他们要做的团队,然后给自己设目标让自己努力,这都是要讨论的。
第五项工作,我们在做激活组织的时候,能不能创造可见的绩效?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检验。有些时候大家很想变,变完之后发现没有绩效,今天恐怕不行,必须要绩效,而且要见得到的,如果管理者想要一个可见的绩效,这些工作就要你去做,员工能不能通过我们把绩效设计出来?员工的绩效一定是设计出来,不是你做出来的,如果每一个员工能把绩效设计出来肯定是有绩效的。但是管理者的绩效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,这是两层,要把这个东西分好。
然后有一个今天讲的比较多的所谓生态的概念。今天所有组织都是没有边界的,所以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,就是合作主体的共生性。每个人都是合作的主体,不再是上下游的关系,不再是谁重要谁不重要的关系,一定都是合作主体,而且这个必须是共生关系。在这项工作当中,挑战的就是我们必须用的生态逻辑,万物生长,所有里面的人没有主次之分,一定都是宇宙的主体,要共同成长,其实讲的是这个逻辑。讲这个逻辑就变成必须得做。
最后一项工作,回归管理者。今天对管理者的要求其实有点难了,我觉得这个难度太大,所以我赶紧回来当老师。这个真的难,首先你必须“布道”,你必须能够让大家相信你,这个很重要。所以你会发现,现在很多人都很能讲,这其实是被逼的,本来不爱讲,但是必须得讲,必须让别人听到他的声音,才能让上下频率观念一致,因为现在外面的声音太多,所以你必须成为布道者。第二个你还是设计者,不仅设计产品还要设计梦想,你会发现今天每个领导者都得很会讲梦才行。除了设计梦想之外,最重要是把设计导入企业里,所以企业制度也必须非常好做设计,包括分配的制度,包括整个成长的安排,包括每个人在这里面所获得的收益、价值,都要设计出来,所以要求非常高。从设计产品到设计梦想,再从设计梦想到设计每个人的实际收益,这对领导者要求非常高,以前其实不需要讨论这个,现在必须要讨论。第三个就是还必须得是他的伙伴,还不能当他的老板,这种伙伴的要求还要求你有关爱心,要包容,要有亲和力,你还要被他管,要学会被管,当一个老板不会被管理的时候,创新的那个部分就出不来。我们如果想有新的东西,老板必须也要成为一个被管理者,才能推动新业务做成长。所以我个人角度看,恐怕第七项工作是特别特别难的,因为这个改成管理者自己了。
这七个工作,其实是可以帮助到我们做一件事情,这件事情是什么呢?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的确很厉害,但是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更是一个集合智慧的时代,如果我们的组织能集合智慧,让所有辈出的英雄在一个共同平台上创造价值的话,我们当然可以驾驭这个不确定性,而且你的成长一定会走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稳健的路上,这也是我对所有的企业组织比较美好的期待。
盒饭财经
没看够?点击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版权声明
本公众号除注明出处的文章外
均为原创,欢迎转载
引用请注明本公众号
【盒饭财经】 ID :daxiongfan
侵权必究